催眠解决成绩不好的孩子
编辑: 时间:2018-07-15
由于职业的缘故,经常有亲朋好友带着孩子来找我,当然,多数是成绩不好学生。他们的家长希望能从我这里得到行之有效的指导性意见。而我的工作程序是:首先进行智力测验,看看这孩子智力是否有问题。如果智力没有问题,再检查非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师生关系、家庭关系,找到最关键的因素后,再提出指导方案。
有一次,一个孩子由家长带到我这里来,照例还是先做智力测验。测验做完得出结果后,我告诉孩子和他的家长,你的智商是110,已达到中上水平。我是很平静地说出结果,岂料在他们一家三口中引起巨大的震撼。
孩子已经涨红了脸,声音都有点断断续续:“叔叔,是真的吗”?
“真是这样吗?老师,不会错吧”? 他的父母也发出兴奋地疑问。
“我所使用的是世界上最权威的《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至于我的操作水平我一点也不怀疑”。
“可老师和我爸我妈一直说我笨”。
“那是老师说孩子笨,我们才这么说的”。
一家三口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不知怎么的,我忽然联想起当年右派摘帽时的情景。
然后我又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作了一些指导。后来听说,这孩子的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他的父母还特意上门对我表示感谢。
对此,我深感欣慰。欣慰之余又引发思索。是我的指导那么有效吗?应该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终于悟出了个中原由:那是因为这孩子小年龄上学,成绩一直有点跟不上,老师对于成绩不那么好的孩子的最通行的解释就是一个字“笨”。因为这种解释可以完完全全地把教师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家长对老师的话奉若圣旨,再看到孩子成绩是不怎么样,也跟着叫嚷孩子“笨”,于是,来自权威(教师、家长)的暗示把这孩子给催眠了。自己也认为自己笨了。至于学习情况的好转,主要原因不是我的指导有立竿见影之效,而是我使用的权威性的测验工具和我这个多少也有点权威性的人所构成的暗示更为强大,他再也不认为自己笨了,他觉得自己回归到自己本来应有的位置上了,学习便更有信心,更为努力,遇到困难也不再那么畏缩了,成绩当然会上去了。
我的职业是心理学教师,所教的主要课程之一是教育心理学。在我的教学、研究中,在我与中小学生以及老师的接触中,不止一次地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学生,如果他(或她,下同)是被老师、同学、家长以及自己认定为是成绩好的学生,他在做作业时,也不都是信手拈来,每道题都会做。他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面对难题之时,他的反应可以是,我怎么可能不会做?我不会做不是太丢人了吗?我可丢不起这个人。于是,他奋力攻关,终于把题目做出来了。这样他得到的结果有三:一是解决了当前的课题;二是相关的学科能力得到了提高;三是在更高层次上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相反的情况是:一个学生,如果他(或她,下同)是被老师、同学、家长以及自己认定为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是差生。他在遇到一道难题时,也不一定就是不会做,但他稍遇困难就会收手。他的本能反应是:我是差生,难题不是我是做的事,何必去做那无用功呢?他所得到的结果也有三:一是是解决不了当前的课题;二是相关的学科能力得不到提高;三是本来已经受到伤害的自信心又一次受到打击,日后,学习的动力更为下降了。这不能完全把责任推到他们身上,没人愿意去做那些明知自己做不好的事。
在教育实际中,这样的类催眠情况会很少吗?恐怕不会!当然,教育中的类催眠现象其效应也有正向的。但鉴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从理论上讲不允许有负向效应的出现。应该是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即使是对大部分孩子负责了,也是教育的失败。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研究教育中的类催眠现象,让其正效应充分发挥,让其负效应尽少出现。再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就催眠施术最适宜的年龄来讲,青少年是最佳受术者,他们最容易进入催眠状态。对于催眠师来说,这当然是个好消息,而对于教育工作来说,教育者的每一个举措都要慎之又慎。有时,悲剧就是在不经意之间由教育者导演出来的。当然,运用得当的话,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隔线----------------------------